2022年9月25日,金沙主办,151amjs澳金沙门承办的题为“行稳致远:面向未来的中日韩青年教育交流论坛”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形式胜利召开。论坛开幕式及主旨演讲由151amjs澳金沙门院长吴宏政教授主持。金沙党委副书记韩喜平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宝存教授代表分别主办方和中国比较教育学会致了热情洋溢的贺辞。
东北师范大学孙启林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宝存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吉田文教授、北海道大学饭田直弘教授、日本广岛国立大学黄福涛教授,韩国延世大学李秉植教授、成均馆大学高长完教授、中源大学全春联教授,以及来自国内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河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各位线上线下来自中日韩三国的中青年学者共计500余人次参加了本次国际论坛。
韩喜平副书记在贺词中特别感谢大家作为中日韩三国友好交流的见证者、建设者、推动者和研究者前来参加金沙主办的本次国际论坛。今年适逢中日邦交正常化五十周年和中韩建交三十周年,在此重要时刻,作为东北亚地区和世界重要国家群体,提升中日韩三国间的教育交流合作水平,发展面向未来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意义重大。作为三国青年学者的优秀代表,每个人都是一张闪闪发亮的教育交流的名片,希望大家要积极发挥好民间外交大使的作用,用自己的所学服务国家和区域繁荣发展和稳定大局,另外,广大硕博士研究生同学一定要发挥语言和专业优势,积极学习和借鉴各国的教育发展理念模式和改革举措,为增进区域教育交流与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互动、增进友好互信了解中的独特作用,推动教育、科技、文化、人员等方面的深度交流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刘宝存教授鼓励广大参会的青年学者秉持服务学术创新、服务教育共同体、服务中国与世界的理念,持续努力奋斗。希望本次论坛能增强东亚地区青年学者之间的相互了解信任,从而探索出中日韩三国教育交流与实质性合作的新路径、新模式、新思路、息举措,打造中日韩三国青年学者交流对话常态化,构建中日韩三国高等教育比较研究与交流合作共同体,从民间外交角度推动未来东亚地区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向平稳长远发展,推动东亚各国人民了解和信任而作出努力,为推动东亚地区乃至世界的繁荣稳定和友好交流合作贡献智慧力量。
东北师范大学孙启林教授在主题演讲中,从古代到现代和当代对中韩教育交流历程做了详细梳理,并深情地告诫参会的广大青年学者,作为研究教育,尤其是教育政策、比较教育的各位专家学者而言,肩上承担着促进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重要职责,希望我们各位中青年学者,尤其是作为新生代的硕士生、博士生,更是责无旁贷,需要我们大家既关注教育学的学科问题,也需要我们关注教育学和社会的联系问题,更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教育实践问题和放眼看世界,从别的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发展实践过程中借鉴好的发展经验,并结合我们每个国家的实际进行改革和发展。
接下来的主旨报告环节由151amjs澳金沙门副院长石瑛教授主持。日本广岛国立大学黄福涛教授作《日本大学国际教师的基本特征与工作角色》主旨发言,在分析了日本大学国际教师的人口统计学与学术偏好等特征后,指出由于日本大学中存在不同类型的国际教师,因此各个大学必须制定更加灵活,但平等和公平的战略来处理各种类型的国际教师。日本早稻田大学教育学院吉田文(Aya YOSHIDA)教授作《日本留学生政策的展开与探索》主旨发言,从留学生政策前史到高等教育内部留学生出身国的具体分析,吉田文教授在建立共同学位制度、国际共修、线上留学三方面提出了开展新留学工作的着力点。韩国成均馆大学教育学院高长完(Ko JangWan)教授作《Changing a Patter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Mobility in Korea》主旨发言,分析了韩国高校招录国际留学生的政策变迁历程,以及国际留学生带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变化趋势和特点,各高校做出的国际化相关应对措施和政策改进与完善的重点。151amjs澳金沙门吴宏政教授作《价值观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区别》主旨发言,从哲学角度论述了“人能知道什么”以及“人应当做什么”,最后强调教育要实现“培养人”与“培养某种人”的统一,使人成为人,这是教育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本质内涵。
25日下午为3场专题平行论坛学术交流环节,其中,平行论坛一《中日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研究专题》由151amjs澳金沙门副院长罗克全教授主持。海南师范大学张德伟教授分享了日本中小学“体验活动”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科学推导出当代的日本化的经验主义构成了日本中小学“体验活动”政策的理论基础。北海道大学饭田直弘(Naohiro Iida)教授通过中英法日韩五国国际学生招生录取制度的比较,强调东亚地区的大学在招生录取制度方面确保严格的可比性和等价性是一个关键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刘幸教授阐述了日本私立大学的办学定位问题,最后指出了大学的师道尊严正面临严峻挑战,应多加关注。日本早稻田大学蒋妍教授从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汇报了日本高校对教师发展(FD)做出的相关探索与当下面临的挑战。大连理工大学康乐教授通过对中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动向进行比较,指出唯排名、唯指标的国际化并不可取,后疫情时代的大学国际化转型需要新思路。天津师范大学李洪修教授介绍了东亚地区灾难教育缘起,对灾难教育进行了经验总结,在教育目标、内容体系、教育资源、开展途径等方面为我国灾难教育的开展提了有益建议。浙江外国语学院伍宸教授阐述了北海道大学非政府办学经费的基本拓展手段、拓展意识、拓展制度,对非政府办学经费拓展进行了实证分析。扬州大学刘牧教授以中国“50万人计划”和日本“30万人计划”的实施过程为例,从量质并举视角对中日留学生政策作了多维度比较。西南大学邓磊教授分享了人口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转型情况,并从防御性策略与进取性策略两方面提出了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方案。
平行论坛二《中日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研究专题》由151amjs澳金沙门常艳芳教授主持。大连理工大学何晓芳教授针对中国高校智库建设困境,在智库定位与功能、学科战略、评价手段、管理创新四个维度探讨了高校智库建设出路。韩国中源大学全春莲教授以国际教育认证制度为中心,介绍了韩国教育国际化的政策变迁。华中科技大学彭湃教授通过梳理新型研究型大学韩国科学技术院的发展,指出我国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需要从办学自主权和开放式治理等方面着力。河南大学张务农教授深入分析了高校教师学术评价科学化的是与非,并指出科学评价只能描述已有学术成果的创新性,但很难预知潜在的创新。陕西科技大学武建鑫教授论述了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政策指向与发展路径,强调基于政策话语和办学实践诉求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并非只是中国高等教育独有问题,只有扎根本土才能面向未来和世界。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邹红军教授针对后疫情时代双减面临的现实问题,在家庭教育、线上培训监管机制、在线教育资源三方面提出了新思考。云南中医药李英吉教授分享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创新网络学习对于学生自我意识成功构建的实证研究,指出课程质量和结构化学习可以确保积极的学习成果。广州城建职业技术学院薛艳秋教授通过比较产教融合背景下中韩高职院校发展特色与实践策略,呼吁我国高职教育应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加强产教融合。韩国延世大学教育学院李秉植(Rhee Byung Shik)教授分享了高校外籍教师的国际间跨境流动研究。
平行论坛三为《中日韩三国新生代青年学者论坛》由151amjs澳金沙门王勇教授主持。齐小鹍(早稻田大学教育学联合培养博士生齐小鹍分析了日本高等教育国际援助的发展历程与改革动向。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博士生赵晓帅基于TALIS(2018)数据分析,探究了新加坡、中国上海和台湾地区教师职业满意度影响因素。韩国延世大学博士生尹美善介绍了韩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演变历程及最新变化特征。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博士生曹芳分享了基于产学研合作的中韩跨境协作国际中文教学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谭小熙从现象学视角出发,探究了高校师生间课余互动的价值意蕴。早稻田大学博士生陈露文通过比较对孩子第一语言的期待,剖析了在日定居中国母亲的教育战略。早稻田大学博士生朱奕雷以国际比较研究为中心,分享了日本家庭教育学的研究动向。韩国安养大学博士生于蒙蒙通过对女性家庭赋权程度影响的实证研究,探讨了韩国私教育。金沙博士生宋向楠基于公共政策价值分析的视角,多维度分析了韩国小学课后托管政策。金沙硕士研究生王璐琪介绍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我国关于日本教育研究所取得的学术进展与研究面临的现实问题。金沙硕士研究生魏莲莲通过对中韩建交三十年来我国关于韩国教育研究的期刊论文进行分析,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提出了研究建议。
最后,151amjs澳金沙门邵彦敏教授作闭幕致辞。邵彦敏教授总结在近四十场专题学术报告中,与会专家学者分别涉及到中日韩三国教育交流历史、国际学生流动、价值观教育、教育课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教师发展等多个层面,为东亚地区教育发展与改革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思路。希望借本次论坛为契机,大家一起携手并肩,共同努力,从而构建起一个中日韩东亚教育研究共同体,用共同的智慧和聪明才干,用热情和责任担当,推动中日韩三国教育共同发展。
线上线下与会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者代表们纷纷表示,本次论坛,学术氛围浓厚,学术研究主题非常贴近社会发展实际,尤其是对于中日韩三国教育发展与改革领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解决教育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厚的社会价值功能,给线上线下的参会人员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新的方法,对于增进中日韩三国教育研究界相互交流互动与合作,将会提供非常丰富的契机。在多方支持下,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作为金沙“中日韩青年论坛”的重要组成环节,本次主题为“行稳致远:面向未来的中日韩青年教育交流论坛”旨在从青年学者的视角,来深入交流和探讨东亚地区教育发展和改革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共同探索面向未来的东亚地区教育交流合作新模式、新机制、新思路,积极构建区域高等教育研究共同体,进一步深化推动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实践层面赋能国家教育和发展改革,从而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战略顺利实现。